未成年人工作组

敦煌图书馆:在施昕更纪念馆,遇见“良渚文化发现人” 与 “敦煌守护神”

2025-03-19

  一座纪念馆的意义是什么?2025年3月16日,良渚知联•思想流水席《施昕更与常书鸿:从良渚发现人到敦煌守护神》对话沙龙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激活当下。在良渚老街上的施昕更纪念馆内,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数十名观众循声而来,亲身参与这良渚与敦煌的对话。还有上千人在线上远程观看了沙龙直播,从敦煌、兰州、北京、上海、伦敦、休斯敦、东京等各地发来了留言。

  活动现场,有一批特别的观众来自施昕更先生的母校——杭州高级中学,李王萍副校长带着十余名高一学生到来,让孩子们了解施昕更这位杭州校友当年回到故乡良渚的考古故事甚至打网球的爱好,也同步讲述了施昕更的老师常书鸿先生赴法留学又因敦煌而归来的人生选择,让每个孩子眼中都闪耀出光芒。

  该活动由余杭区委统战部、余杭区委宣传部、良渚街道办事处、余杭区作家协会主办,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文化研究部、西北师大浙江校友会、余杭区知联会、余杭区新联会协办,良渚知联会、良渚新联会、施昕更纪念馆、我们读诗、余杭区政协诗意加公益委员工作室承办。

  本场活动,由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执行总导演、施昕更纪念馆展陈总策划赵艳华为嘉宾们介绍了施昕更纪念馆的缘起和建设历程。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后,余杭区政协委员赵艳华与俞珠花联名提案《关于进一步讲好良渚文化发现人施昕更故事的建议》,在余杭区政协副主席、良渚街道党工委书记斯建刚的关心与支持下提上日程,并成为良渚老街改造焕新的核心项目,建成后成为惠及周边居民的公共文化空间。历经一年多时间,施昕更纪念馆完成了从创意策划到展陈设计再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于2025年2月21日盛大开馆,迅速成为文化热点。

  为什么是施昕更与常书鸿的对话?良渚知联•思想流水席总策划、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总导演张海龙给大家答疑解惑:其实施昕更与常书鸿是一对了不起的“师生”。1926年,施昕更考入浙江省立高级工业学校艺徒班,是个专攻绘图的美术生。常书鸿就在班上授课,施昕更曾亲受他的教诲。1927年,常书鸿远赴法国留学。两年后,施昕更毕业,成为首届西湖博览会历史厅的一名讲解员,1930年又成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馆员。在巴黎,常书鸿偶然看到伯希和(Paul Pelliot)编著的《敦煌石窟图录》,深感震撼。1936年,师生二人几乎同时做出“回家”的决定:常书鸿从法国归来,立志要去敦煌,而施昕更则回到故乡良渚进行考古试掘,揭开了良渚文明的面纱。后来,常书鸿成了“敦煌守护神”,施昕更则成了“良渚发现人”,这是一场师生的梦幻相聚,也是文明的薪火相继。随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丝路文明》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也是国内敦煌学的泰斗级人物刘进宝以《常书鸿与敦煌艺术》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谈到了20世纪40年代初“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以及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的背景。他还讲述了常书鸿先生做过的几件事:第一是成立设计委员会,第二是创办敦煌艺术研究所学报,第三是成立敦煌出版社。在那个时代,这就是思想的高度、视野的广度以及灵魂的热度。他高度赞誉了常先生作为首任所长,不畏艰辛、坚守大漠、筚路蓝缕开创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崇高精神。

  而后,余杭区委统战部新联会秘书长唐中笑,西北师范大学浙江校友会会长、原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志毅,西北师范大学浙江校友会副会长、原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浙江音乐学院戏剧系主任王同,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话剧《施昕更:良渚1937》执行总导演张晓燕,墙蛙科技创始人梁书斌,以及施昕更先生母校杭州高级中学的李王萍副校长及同学等纷纷致辞发言,分享了组织活动的初衷以及关于这对传奇师生的感慨。

  何以良渚,折桂相迎。从1936年的黑陶惊世,到2025年良渚老集镇折桂桥畔施昕更纪念馆隆重启幕。施昕更,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符号。他是探索者、发掘者、守护者,更是良渚献给世界的“文明使者”。施昕更的故事跨越近百年时空,与良渚文明一同焕发新生。

  何以良渚,折桂相迎,这种“激活当下”的价值正是施昕更纪念馆送给每一位参观者最好的礼物。

 

 

 

转自:敦煌图书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