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工作组

杭州图书馆:馆藏地方碑帖系列展 | 《淳化阁帖》漫谈

2024-04-11

  清乾隆时翻刻的《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对原帖大加变动,损害了原帖的面貌,其中原因在于乾隆皇帝认为王著学识不高,编次失当,使《淳化阁帖》错讹横生。

  其实,这并不是乾隆皇帝的一家之谈,自宋代以来,历代书家对《淳化阁帖》真伪杂糅、选帖失当的问题颇有褒贬。苏轼在《辨法帖》中说:“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恶则可,自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伪相杂至多。”又《题逸少书》云:“此卷有永(智永)‘足下还来’一帖。其后云‘不具释智永白’,而云逸少书。余观其语云‘谨此代申’,唐末以来乃有此等语,而书至不工,乃流俗伪造永禅师书耳。”

  米芾《跋秘阁法帖》亦云:“我太宗购古今书,而使王著辨精确,定为《法帖》,此十卷是也。其间一手伪帖太半,甚者以《千字文》为汉章帝,张旭为王子敬,以俗人学智永为逸少。”

  (汉章帝书)

  苏轼认为评鉴者判断一件书法作品的美丑是可以办到的,但要百分之百正确地说出是作者是谁,却几乎不可能。这种评鉴态度是十分客观的。对于一件书法作品,评鉴者可以通过辨别内容、书法、纸张等各个方面确定某书必定不是某人所作,但在缺乏具体署名年月和相关对比的情况下,只能得出某书美丑如何、某书是否属于某个年代等大致结论,并不能确定某书必定为某人所作。

  苏轼和米芾在跋中所举之例就是由于文字内容与所题作者明确不符而断定必为伪帖。如“足下还来”帖被编入王羲之作品中,但帖末署名“释智永白”,显然前后矛盾,而且苏轼认为文中“谨此代申”一语是唐末习语,全帖书法又不工,若判定此帖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显然不确,若据署名将作者定为生活于陈隋之际的释智永,也与文中语句不谐,所以苏轼认为此帖应为“流俗伪造永禅师书”。

  (足下还来帖)

  又如《阁帖》开卷第一则为东汉章帝书,但内容却是成文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千字文》。两者时代悬隔,产生于公元六世纪上半叶的《千字文》显然不能被生活在公元一世纪下半叶的汉章帝所书写,所以真伪一目了然。但若有好事者追问此帖是何人所作,仅凭目前所有的材料,即便是米芾这样的书法高手恐怕也不能轻易回答。

  除了不辨真伪,米芾在《跋秘阁法帖》中还谈到王著选帖不择优劣的问题:“余尝于检校太师李玮第观侍中王贻永所收晋帖一卷,内武帝、王戎、谢安、陆云辈,法若篆籀,体若飞动,(王)著皆委而弗录,独取郗愔两行入十卷中,使人慨叹。”米芾对王著舍去武帝、王戎、谢安、陆云等人精美的书法作品,而只选取郗愔不甚高明的书帖是很遗憾的。

  (郗愔九月七日帖局部)

  (郗愔廿四日帖)

  (郗愔远近帖)

  尽管《淳化阁帖》有诸多缺失,但作为“法帖之祖”,它不仅对后来的刻帖影响巨大,对古代书法的发展也极为有益。元代书法巨擘赵孟頫曾认真临摹《淳化阁帖》,并说:“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可见《淳化阁帖》的地位和影响。

  由于篇幅限制,本期推文到此结束。下期将继续为大家介绍《淳化阁帖》的故事,欢迎诸位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