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工作组

新疆图书馆:清明研学——带你寻找清明的文化记忆

2024-04-11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4月4日,新疆图书馆联合十三户研学农场举办了“带你寻找清明的文化记忆”主题研学活动。活动包括清明诗词吟诵、清明节气小课堂和非遗手作面塑。小读者们在活动中感受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与丰富内涵,增加了文化知识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度过了一个有意义、充实的清明节。共有40组亲子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国学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学习了拜孔礼,端身正意,肃整衣冠,拱手高揖,以至诚、感恩、恭敬之心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三鞠躬礼。

  同时,也以拜孔的方式向孩子们传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孩子们感受“拜孔”的仪式感,懂得尊师重道的道理。

  活动中,小读者们跟着万雅老师一起学习了诗歌吟诵,根据不同的年龄、情感唱出不同的韵律。

  活动中,小读者们了解了寒食节春秋时期的晋文公和介子推的传说故事,知道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清明节气的物候、农耕特点以及民间风俗习惯。

  在古代,人们会在清明时节祭祀先祖、扫墓、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植树、踏青郊游…...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非遗手作面塑

  接下来就到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捏面人环节。

  面人也称面塑、年模、面花。顾名思义就是用面粉作为材料,经过捏塑制成的人物、动物、花鸟等民间艺术品。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究,但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

  说起面塑的起源,与民间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能在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便是自古以来,每逢佳节时,人们会做面花、面鱼、寿枣花,以祭祀先祖,各家相送,欢庆佳节。它根植于民俗历史,融合进手工技艺。面塑,2015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怀元辰老师在研学课堂上,教小朋友捏兔儿爷。

  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转自:新疆图书馆